“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系列目标的最终突破期,更是基层普通中学践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优质发展的突破期。
本《发展规划与行动路径》依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和《朝阳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坚持以法治校、创新驱动、内涵优质、特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将发展规划与行动路径融为一体,虚实结合,从文化、课程、学生、教师、保障五个维度的发展目标与行动路径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与方法。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在广泛征求干部、教师的意见基础上,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再执行。拟作为近5年学校发展的工作指南,从而达到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办百姓满意的学校之目的。
(一)学校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附中创办于1983年,为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现一校四址,分别位于朝阳区惠新里38号(高中部)、安苑北里7号(初中部)、安苑北里6号(小学2部)、小关北里205号(小学1部)。学校占地总面积
学校在籍员工180人(其中专任教师165人),其中35岁以下占17%,36?45岁占43%,45岁以上占40%。在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占37%,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及以下占24%,小学高级职称占5%,中级职称占56%,初级职称以下占39%。
在籍学生1185人,其中高中生296人(13个班),初中生204人(含“1+3”试验班30人,计13个班),小学生685人(25个班)。
建校33年来,在朝阳区教工委、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北京化工大学的鼎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敬业爱岗,奋发有为,学校发展较快。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推进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主体教育”为主线推进课程改革,教学秩序良好,有一定教学特色。学校的茶艺、武术、跆拳道、健美操、摄影等社团比较活跃,在市区较有影响力。学校健美操队、跆拳道队多次获市区竞赛奖励。2004年学校被评为朝阳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2年再次被评为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校。学校还多次获得区文明校、科研先进校等荣誉称号。
教育质量逐步回升。上世纪90年代,学校生源与教育质量居朝阳区中等行列。后因故导致生源质量下滑,但教师们奋力拼搏,极力稳定住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仅以2016年为例,在生源入口一般(中考454分)的情况下,高考取得了重点率达21%、本科率达97%的历史性突破,获区高考工作优秀奖;小学三、六年级参加区统测也双双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2016年被《北京晨报》等评为“京城最具加工力领军中学”。
2016年9月“朝阳区中小学满意度调查报告”中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高中部、初中部的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学校环境、教育效果等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大体接近区平均水平。小学部的各项指标满意率均在92%以上,大部分高于区平均水平。
最大的优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敬业爱岗、专业扎实,以及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永不言输的精神。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较高,单兵作战能力不弱。
(二)面临形势
1.生源不容乐观。
高中的生源仅从成绩的入口来讲,基本属于普通高中的最后一档。绝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百姓家庭。其基本素养、成绩与优质校相比,差距不仅仅在智商,更主要在情商。譬如,缺乏学习的信心与激情、自觉性与关注度、耐心与意志力等。这些与其禀赋、教育观念、家庭经济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据2016年9月“朝阳区中小学满意度调查报告”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生源的家庭背景大部分为中低学历、中低收入的社会群体。仅以高中部为例:企业职工占27.2%,服务人员(如保安、餐馆宾馆等)占20.5%,个体经营者占9.1%;而机关或事业单位只占20.5%,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3.6%。家庭平均月收入结构分别是5001?8000元者占36.5%, 2301?5000元者占29.5%,8001?15000元者占22.7%。家长学历结构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比例最高,占50%,其次是大学专科(20.5%)、大学本科(15.9%),硕士以上者仅少数几人。
初中部学生家庭背景更弱于高中部。个体经营者占30.8%,月均家庭收入2300元以下者竟占15.4%,说明外来务工、低收入家庭者更多。机关事业单位与专业技术人员合计仅15%左右。小学部生源的家庭背景结构与初中部基本相似。这与优质校生源的家庭背景形成极大反差。
客观上,化大附中所处的位置导致招生上处于劣势。朝阳区北片地区基础教育相对发达,名校最为集中。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朝阳外国语学校、人大附朝阳分校、清华附朝阳分校、外经贸附中、三帆中学朝阳分校、和平街一中等市级示范校都集中在北片地区。上述各校都借学区化改革进行了办学空间与学生数量的扩张。其历史声誉在招生上的优势,对弱势学校挤压已成惯势。因此,化大附中在招生上明显处于劣势,且这种形势有愈加严重的可能。
2.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化大附中教师群体敬业精神、专业素养、教育经验较强。但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偏少(11%)。年龄偏大者优势在于稳,劣势在于“求变”的主动性不够,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创新、科研课题与论文写作方面积极性不够。学校教师除参加区教研中心、朝阳分院组织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外,与市内、国内同类学校、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不多。
3.校园周边环境恶劣。安苑校区初中部和小学部,南面都紧临垃圾处理站,毎逢夏半年高温季节,多吹偏南风,恶臭味便弥漫校园;而校区的北面都紧临北四环,车轮滚滚,噪音在70分贝以上,远超过国家标准居民区不高于50分贝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情绪及教育教学质量。高中部与安苑校区相似。其南侧也傍垃圾处理站,夏半年恶臭与噪音更是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及教学质量。
4.校园信息化水平低。四校区教室中的电教多媒体平台、教师用电脑绝大部分到了核销年限,故障频繁,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学校目前竟然没有数字化办公系统,学校网站的栏目结构简单且几乎没有内容更新。校园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同类学校。
主要机遇是: 1.纳入区“一校一策”重点扶持范围。2.获巿教委“1+
二、基本思路——让百姓子女体验到成长的美好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先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心,借助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内涵优化与特色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着力核心素养培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办百姓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治校。把依法治校作为办学基本理念,将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制轨道,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发言权和监督权。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解决学校管理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2.坚持创新驱动。发挥全体干部、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课程改革、学生活动、学校文化、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创新内容与途径,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3.坚持特色发展。结合学校师生实际,紧跟当今国内外教改潮流,与时俱进,找准特色建设项目,培育与强化特色。通过特色带动,实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
4.坚持实事求是。即学校的发展定位要结合学校目前的生源、硬件、环境等客观实际,不去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大上”目标,而是要立足于现实,“跳起来,能摘桃”,锐意进取,稳步推进。
(三)发展目标
办学目标:坚持优质、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素养,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与质量。办让百姓子女体验到成长美好的优质学校。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诸方面取得经验,并能在市区同类校示范。
办学规模与结构:在校学生1600人左右的12年一贯制学校。即35(人)×4(班)×12(年级)=1680人。
办学质量: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实现高考、中考“低进高出”。高考、中考成绩、小学三、六年级统测成绩逐步进入区级示范校前列。
特色发展:立足于市内受到关注,区内无可替代,创新化大附中的办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在部分领域进行改革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果,形成特色,产生示范作用。
1.办学思想:构建“美的教育”课程体系;以“习”为主线的有效教学模式;以“化”为主线的有效德育模式。
2.课程改革:高初中衔接的“1+
3.教师发展:市区骨干教师比例提升,理化实验教学、国学教育方面产生市区级名师。
4.学生发展:以高中物理、化学实验的探究开发为平台,侧重“理化”人才培养;以“化附国学”“君子、淑女”课程为载体,培养化附学生的“中国情怀”;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培养科技、体育、艺术的个性化人才。
(四)阶段划分:前三年重在实践、探索,重在提升质量;后两年侧重反思、总结,重在提升品质。
三、文化发展——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浸润校园
(一)基本判断
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学校制度、建筑风格、教室布置、柜窗宣传、师生活动,更包括教师、学生群体在日常言行中表现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具体还表现在办学思想、育人目标、教育及其管理理念引导下形成的教风、学风、校风。化大附中立足于“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战略思考,将文化立校融合在具体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硬件建设之中。走文化立校、兴校、强校之路。
目前的化大附中由四所学校(校区)依次整合而成。由于历史原因,不同校区对各自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教育理念等有不同的表述,不同阶段又有不连贯性的补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思考与构建。因此,有必要重新整合,尽快提出并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经教师广泛讨论得到认同后,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二)规划目标
围绕“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办学思想,??ldquo;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校训为核心,从精神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从课程的内容、方法、标准、评价诸方面丰富“美的教育、美好人生”“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内涵,并初步构建其文化体系。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完美。
有关办学思想体系的整体构想如下
1.办学思想:美的教育、美好人生。
释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的最大秘密是促进人性的完美”。化大附中的办学,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人性关怀之美、发现科学真理之美、体验师生互动的情感愉悦之美、发现或觉悟自然与社会的规律之美、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成功之美,让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体验到发现的愉悦、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各自人性人格的完善、完美。
2.学校精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费孝通——追求自我的美好,成就他人的美好。)
3.育人目标:立志(找回自我、初心、良知)、立德(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立业(学业、职业、事业)、立人(品德、能力、业绩)
4.校训: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释义:朱熹在《小学》中提出“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大体是说智慧的増长来自于“习”。“习”既指学习的内容与过程,含有习文、习武、习礼的意思,也含有预习、练习、温习、复习、研习等含义;“习,鸟数飞也”强调的是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养成习惯。最终成为人的“智”慧,包括做人、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共处合作、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化与心成”中的“心”字指人的思想器官、思想状况与感情等,也可以理解为人格与品德。譬如爱心、信心、细心、专心、精心、耐心、静心等。物生谓之“化”意即事物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强调了事物形态与性质的变化,也就是新生事物的产生过程。譬如净化、美化、教化、默化、感化、转化、优化、文化等,含有春风化雨、化育生成的意味。
校风:心美、言美、行美、境美(环境、心境)
教风:爱教(态度)、勤教(付出)、善教(方法)、乐教(享受)
学风:爱学、勤学、善学、乐学
教学理念:学而时习、习与智长
德育理念:春风化雨,化与心成
管理理念:和善(态度)、和熙(环境)、和谐(关系)、和美(效果)
校徽、校歌以原高中部的为准。
校徽寓意:校徽的主体由三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组成,似展翅翱翔的飞鸽、又似打开的书本,也似汉字中的“人”,寓意和平友好、积极进取、人人发展的美好愿景。校徽颜色釆用的是博大与包容的蓝色,象征着德行、见识、胸怀之阔美。
(三)行动路径
1.形成共识。发动师生讨论“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办学思想及“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校训,深化认识、挖掘内涵、统一思想、丰富途径、付诸行动。
2.实践丰富。以课程、活动为载体,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结合不同学年段的学生特点、课程标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美的教育、美好人生”“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标准、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让思想寓行动之中,接地气,出实效。
3.活动促进。构建以追求“和”与“美”为主线的精神文化,通过“一训三风”等的宣传,唱校歌,读校史(组织退休人员编写校史),举行最受欢迎的老师、“君子、淑女”评比、“化附之星”“化附榜样”评比,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校运会等。以评比树典型、造氛围、促辐射。通过思想引领、榜样示范、情感熏陶、潜移黙化,引导师生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
4.文化校园。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及其文化设施,首先从“净、绿、美”化的角度逐步打造洁净、舒适的校园环境。柜窗布置等以蓝色为基调,内容以弘杨中华传统文化、突显学生作品为主。整体规划、布置走廊、教室、柜窗文化等,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校服、信笺、信封、笔记本、PPT模板等学校文化用品的设计也应突出校徽及蓝色调,成为既有美感,也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标识。
5.完善制度。逐步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让科学规范的制度促进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
6.广泛宣传。多途径宣传“美的教育、美好人生”“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办学思想体系,充分展示在此思想体系指导下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特别是优秀的学生、教师、干部、班级、教研组、年级组,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及社会舆论氛围。
四、课程发展——构建“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课程体系
(一)基本判断
课程是学校为促进学生发展而预设的教育内容及其活动的总和。其中,国家必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主要组成部分。“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课程体系应该着眼于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促进学生的发展,并让学生与教师都享受到发展过程中的成长、成功、快乐。努力构建“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贯穿成长、成功的愉悦与美好,通过教育的美,为人生的美好奠基。
课程及教学是师生“双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是课程及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双主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是符合国情、校情的有效教学途径,也是“主体参与互动、获得快感与美感”的教育本质的需要。
学校目前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较少,社团活动主要依靠化大教师和学生。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益、国家课程校本化诸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规划目标
学校将依靠广大教师,尝试从整合、融合的角度,改革探索国家课程八个领域中的学科间、学段间的融合方式与内容;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积极推进适合主动学习、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建构适合不同学年段学生的个性与特点的新型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构建并完善不同学年段的“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课程体系、“习与智长”的教育理念、“双主体”教学模式,让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及愉悦之美、发现与觉悟之美、创新与成功之美。
(三)行动路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并在精准分析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认知动机、认知起点、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等的基础上,分析、梳理、拟定各学科、各学段及其各单元,乃至各课时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学生认知、心理、能力、个性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课程目标为参照点,科学配置、供给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彰显个性相结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诸方面全方位开展改革探索。适时调整冬令、夏令时的作息时间与课程表。适时在初三、高三结合中考、高考改革推行“走班制”、“导师制”。适时在初中、小学探索“大小课”、“长短课”。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个性化。让国家课程在化大附中接地气,生根、发芽、结果,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有美的体验,结出美的果实。
2.“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改革。
探索国情、校情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寻求教育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要注意创设教学环境的审美性,注意学习过程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努力,进而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美的体验。
组织教师学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式”,以及朱熹“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等教育思想,探究其在现代意义上的应用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教师们树立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
组织学习衡水中学、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在课程改革经验中的有益成份,特别是以学定教,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在知识基础、认知风格与能力、自制力等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尝试探索符合校情,让教师教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上的化大附中特色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同时,要防止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学习进而“放羊吃草”,甚至造成“不吃草或吃杂草,甚至吃毒草”的现象发生。重视启发式教学、导学案的编写,提升课堂主阵地的精准度与教学效益,力争让学生的学习“日事日毕、周事周清”。摒弃灌输式教学与题海战术,努力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
3.高中“1+
借助市教委“1+3”试验班政策落户化大附中的契机,把此试验班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发展模式、提升办学质量与声誉的重要途径。已于2016年面向全区招收了初三新生30人,目前在高中校区授课。这个项目争取得到市教委招生政策的支持并逐年有所递增。使得“1+3”试验班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争取化工大学教授的全力支持。课程参照国家课程体系(初三、高一),主线是高初中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衔接,侧重于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动手实践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增加“创客”(Steam)课程;辅以北京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名人故居、博物馆与科技馆考察,以及国学经典阅读等。做到科技与人文并举,探索出普通高中为培养未来理化科技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4.义务教育“5.5+
安苑初中校区与小学校区尝试在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由初中与小学教师联合授课,实现小学初中教育教学的科学联接。授课内容以生活中自然、科技、社会、文化知识与技能为主,教材立足自编。如综合性的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生活中的数学与科学、社交英语系列的校本教材等。教学及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问题解决、动手实践、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等终身学习能力。授课地点在初中校区,从而利于稳定初中校区的生源。
5.构建新型校本课程体系
从利于国家课程的衔接与拓展、利于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发展两方面出发,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重点打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化附国学”“君子淑女”“男拳女扇”“茶艺”“厨艺”“女红”等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适合不同学年段的校本课程。高中重点探索与构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科学与人文并举,力争将此两个校本课程体系打造成为特色与品牌。高三和初三要以“选考科目”为核心,结合学生的兴趣、基础实际,有效开设针对选考科目的校本课程。
适时就“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的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进行研讨。适时围绕“双主体”教学,以“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研讨。不定期地与化工大学研讨“1+3”试验班的课程调整问题。努力使国家课程、特色课程符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6.重视体、艺、科技课程
高度重视体育、艺术、科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方式、生活技能与品质、价值取向与意志力诸方面的综合功能。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艺术、计算机与通用技术课程。落实“一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引领学生养成一种体育锻炼的爱好与习惯。全员性推进“男拳女扇”体育活动。改进美术、音乐课程,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适时考虑高考“艺术生”(音乐、美术)的课程设置。以“必修+社团”的方式推进音乐、美术课程及其社团,引领学生习得一种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必修+创客社团的方式推进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和部分竞技体育项目获市区级奖励。
7.创新“行知课程”
“行知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即学生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下,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行走中认知自然与社会。从空间地域划分,可以是北京市内的,也可以是北京市外,甚至国外的。行知课程不局限于走一走,看一看,而要在用眼观察的同时,用脑去思考,还要用笔和嘴把所见所思表达出来。在知识与技能提高的同时,转化为“知情意行”。德育处要组织政史地生等各科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身心特征,活动前要设计出详细的课程计划,引导学生用探究的视角去观察自然与社会;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分析、记录、总结;活动后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要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将其纳入成长档案。
教师要主动成为“行知课程”的先行组织者、具体指导者,并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
8.推进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颠覆式、革命性影响,更新观念、积极应对。加强学校网络、数字化办公系统、微信群、APP的建设,构建信息化校园。争取成为区教委“智慧校园”项目校。
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术、教学评价与管理的重新建构。明确课程是主体,技术是手段,目标是需求端(学生的实际获得),关键是供给侧端(教师的观念与方法更新)。各学科以研究课为载体,探索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方式。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超越时空”的最大优势,在拓展学习方式与资源的同时,将“碎片化”学习转化为“?逍运伎?rdquo;。
9.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争取区教委支持,组织师生出国游学访问,或邀请外国师生进校交流,拓宽国际视野。组织教师学习国际教育中“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尝试教学实践中运用。吸收国际教育的有益成分,从改变观念入手改进教学方式。着手在项目主题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面,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大国际教育的学习与内化的力度。积极组织干部、教师参加区教委安排的国际教育培训。与国外2-3个优质校结成友好校,进行常规性互访。争取区教委支持获得“外事窗口校”资格。条件成熟时,推进“道尔顿教育计划”改革实验及“英语双师制”改革实验。
五、学生发展——在课程与活动中体验成长之美
(一)基本判断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指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在品德、知识、智力、体能、技能诸方面得到与年龄段相匹配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关键是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教师指导与服务诸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教师关怀之美、发现真理之美、成长快乐之美。
普通生与优秀生的差距不仅仅在智商,更大的差距在情商。譬如在社会中低收入家庭成长背景下,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耐力与意志、抗挫折力等偏低等。因此,其“学困生”问题多且易反复,德育工作的难度更大。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的养成更需要教师讲究方法、艺术和耐力。
有情感体验、有方法顿悟的活动课程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转化其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借助反复的练习活动才能形成其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
(二)规划目标
以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以“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校训为指导,构建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活动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探索和构建“习”为主线的学习模式、“化”为主线的德育模式。
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多途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设“君子、淑女”系列校本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六个一”的“新六艺”,即写得一手规范汉字、习惯一种锻炼方式、擅长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每年与父母有一次心灵对话、参加一次志愿者行动或慈善活动、有一次学习成果或科技作品展示。构建并逐步完善各学年段“六个一”的标准、实施、评估办法。
化附学子通过“立志、立德、立业、立人”的学校生活与过程,形成“爱学、勤学、善学、乐学”的良好学风与习惯,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国家认同意识,走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成长道路。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进入社会后能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职业、社会与国家负责。
(三)行动路径
1.探索并构建主体化德育体系
学校以张扬人的生命主体成长为价值导向,创设学生主动、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平台、空间、活动等,在活动体验中起到教化、感化、转化、化育等作用,从而内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构建班级文化为平台,探索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性、有效性,以及全员育人的途径。
放手学生自主管理,通过比文明、比学习、比卫生、比纪律、比三操、比班风等形成良好的校风。通过值周班制度,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成长体系。以团委、少先队组织为依托,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打造社团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沟通合作、共学共享能力的提升。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行知课程)及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了解,提升其对国家、政治的价值认同,提升其道德判断力与实践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重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礼、成人仪式、离队建团仪式、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活动的仪式感和实效性,树立学生的激情和信心。构建全方位、多途径、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德育工作体系,最终达到完美人格的德育工作体系的形成。
德育处要以“主体化德育”为主线拟定年度工作计划。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各学年段的主题活动、主题班会。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优秀班级、优秀学生考核办法等。通过活动促进“主体化德育”的落实,培养“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通过评比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适时召开“主体化德育”研讨会,围绕不同学年段“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模式进行研讨。
2.重视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以生存、生活、生命、生涯为主线,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社会发展等,追求真、善、美,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梦想。班主任要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借助化大教师的优秀学生,从立志与学业入手,做好高中生的学业与人生规划指导,设计美好人生目标。重点在学习阶段的近期、中期、远期努力目标、方法等。通过开展拓展和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其责任、耐力与抗挫折力。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下大力气抓好学生的先学后听、课堂笔记、规范答题、学习反思等习惯,以良好习惯促成命运改变。
以培育健康心理,优化心理素质为导向,探索现代社会城市复杂环境下,独生子女特别是非京籍务工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培训提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辅导能力。落实心理课程及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创新途径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课程与活动全过程。
3.创新“化附国学”与“君子、淑女”课程
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与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也泛指中华传统文化。化大附中的国学教育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心理基础,目的是培养中国情怀与气质。
从《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名著中选材编写具有化附特色的“化附国学”教材,并通过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载体,以及诵读、书法、戏剧表演等活动实施教学,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在课程目标、内容、方式上注意小学、初中与高中的层次与衔接,使之成为螺旋上升的系统。
编写“君子、淑女”校本教材并实施为校本课程。从界定现代“君子、淑女”的标准入手,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辅,再结合“化附国学”教育,培养具有仁(善良)、义(爱国)、礼(谦和)、智(博学)、信(诚信)、勇(担当、男)、雅(才艺、女)等中国情怀与气质的君子和淑女,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在实处。让大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人格、智慧、才艺诸方面,有现代意义的“君子范”、“淑女范”,逐步形成“心美、言美、行美、境美”的校园风气与文化。
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经济、政治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之势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提升学生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防疫能力,树立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在丰富和更新德育内容、方式的同时,夯实“文化基础”的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学生社团与个性人才培养
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在自主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自主管理诸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鉴于目前学生人数较少的现状,学生社团要针对学生兴趣与特长、突出特色与重点、讲究实效,构建品牌。确保人人参与社团,但不搞全面开发。力争将武术、剪纸、摄影、跆拳道、健美操、打击乐、民乐等社团培育成品牌社团。外聘教师辅导的学生社团要注意有完整的课程计划,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教师跟进学习与管理。逐步过渡为化附教师主动承担社团活动的辅导工作。
重视学业进步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诸方面的发展,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除落实常规的体育、艺术、科技课程外,以学生兴趣小组、社团小组为载体,拓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努力在艺术项目比赛、体育竞技、科技创新与制作、物理与化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5. 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丰富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学科结合课程拓展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团委和少先队要积极组织部分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
条件许可时,组织学生出国游学,开拓国际视野。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基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
切实抓好行知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包括:1走进北京近郊的山地、河川,或天文台、气象站,观察、了解北京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变与现状,以科学态度与方法、技术去预判未来;2走进北京的社区、胡同、名人故居、博物馆、科技馆、大学实验室、企业、工厂、养老院,考察、了解北京的历史、社会、生产、科技等,以利于形成各自的人生规划;3走出北京,远赴陕西、山东、江苏、安徽、云南等国内有代表性的地区,了解、考察其自然环境及历史、民居与文化的多样性特点等,从而了解祖国自然环境、文化与社会的丰富多彩。
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了解祖国、热爱祖国;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了解社会、参与社会。
6.构建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德育处与年级组共同研究制定各学年段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与之配套的主题活动、主题班会、优秀学生、个性化学生、优秀班集体评比办法等。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成系列。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落在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习惯养成。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从“扬长教育”的导向出发,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多元评价体系(助人、守纪、学习、劳动、卫生、体育、艺术、科教、志愿者——各类“化附之星”“化附榜样”)为抓手,每年一次大型表彰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通过扬长促补短,长善救失,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7.重视公民及安全教育
重视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加强校园食品、消防、安全教育、传染病预防教育。落实常态的防灾避灾安全演练,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8.发挥家长作用
重视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家长学校的培训工作。引导家长在学生教育、学校管理中发挥正向作用。指导监护人在家庭调控学生学习的主体状态。引导家长与学生在家庭中共同阅读、共同锻炼、共做家务、共进晚餐等。适时聘请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学校的文化、课程、活动及其管理工作。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让良好的家校合作促进学生与学校发展。
9.学生自主宣传
发挥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化附报等报刊、宣传栏的舆论宣传功能,树优秀典型,宣传正能量,营造和美校园氛围。学生走廊与柜窗文化要突出学生作品,特别是学习、作业、美术、摄影、手工、科技作品,彰显学生的创造性、艺术性与个性。
六、教师发展——让教师在学生成长中体验成功美的愉悦
(一)基本判断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主体。教师群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前途。教师发展指的是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诸方面不断提升、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发展主要依靠自身要求进步的内驱力。学校提供平台、机会、氛围等的支持也很重要。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及有意义的文化性构建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情感的社会性建构过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劳动过程与学生的联系情感,以及学生的成长快乐是教师愉悦、美感之源。
普通校的教师与“优质校”的相比,在敬业精神、教学功底、经验积累等方面毫不逊色。只是因为生源素质偏低、中高考成绩的业绩观等,在优质校同行前略显不够自信,专业发展再进一步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又因耗时费力应对“学困生”辅导,却对教育科研关注不够;教育观念及教法创新方面可能偏于保守。“经验型”教师较多,追求“专家型”“学者型”梦想的教师不多。
(二)规划目标
学校树立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教育观与业绩观。引领教师聚焦课程标准、聚焦学习过程、聚焦高效课堂;研究并践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过程。让教师们在学生成长、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成长与成功,感受到美的愉悦。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机会、平台,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教育经验、教学模式,支持一批教师“成名”“成家”。从树立典型、榜样示范入手加强师德作风建设。立足校情推进教研与科研,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观念更新、资源整合、学情诊断、课堂驾驭、教育科研等能力。教师除胜任一门必修课及班主任工作外,应努力做到“六个一”,每年能开设一门选修课、指导一名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一名学生、承担一次公开课或研究课、参与一项教研课题、写一篇教研论文或总结。逐步形成“爱教、勤教、善教、乐教”的氛围,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行动路径
1.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各处室、各教研组需拟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教师们在此三者基础上树立信心和激情,结合自身实际,拟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内容可涵盖任教课程计划、班主任工作、参与区级继续教育与校本教研、开设校本课程或指导学生社团、科研课题与论文撰写、参与各级教学设计、教案、公开课评比,指导学生或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等。
全体教师要明确自身、教研组的发展标准,也要明确学生发展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并围绕这些标准拟定自身专业发展规划、并努力转化为自身追求。规划应按学年度拟定相应具体项目及目标,形成文本,便于核查是否达成规划目标,将压力变为动力。逐步推进教师自我评价与学生评教工作,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2.强化教研组的常态集体备课
教研组是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保障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学习型、学术性基层组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平台。要克服学校规模小、学科教师少,因上课或会多不易集中的困难,确保常态教研活动深入开展。每月应有一次主题性强的集中教研活动。每次教研组活动应该有主题、有主要发言人、有民主讨论、有基本一致的意见、有记录。借鉴医学“会诊”方式分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应围绕每个教学单元、研究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化、教材分析与教学资源的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分析、知识点的梳理与重难点的突破办法、大体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预设、典型的题例与作业设计而展开。主讲者要提供该单元的各课时的详细“导学案”,供大家讨论、分析与修改。
在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解决“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的“自选动作”,再思考、再创造、实现个性化教学。
教研组还应承担各类公开课、研究课、督导课、评比课以及各类试题、试卷的“研磨”与审核任务。教学处要拟定教研组常规工作考核办法,并进行年度工作考核。
依托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区研究中心、区教育人才中心等单位,争取每年一次请相关的教研员、特级教师等学科专家来校听课、指导,浓厚教研氛围,提升课堂效益。与邻近优质校结成“教研共同体”,浓厚教研氛围,提升学术能力。
3.做实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是围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来设计并实施,核心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拟借助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师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学术机构,提供信息、资源、师资、平台,解决理论问题、观念问题、技术问题。依靠本校的优秀教师、聘请市内外的一线教师作现场示范课、研究课、说课、共同交流与探讨,解决教学中的实践操作问题。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校本培训宣传学校办学思想、办学规划、办学策略等,从而改善心智模式、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共同愿景,构建学校文化。
4.围绕“问题”抓科研
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拟定教科研规划。鼓励教师结合实际,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教学问题即课题,科研课题着眼于小和实,避免大而空。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理论素养的同时,促进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再提升,进而由“自我实现”迈向“自我超越”。在培养一批“工匠型”教师的同时,创造条件支持“学者型”教师的冒尖。支持、资助教师申报各级各类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导向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关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网络游戏理念(获得快感为目的,主体参与互动)引入教学的实践研究。用“福利观”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正规学术组织的学术会议。支持资助教师反思、总结、提升教育教学经验并结集出版发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优秀论文、课例、骨干评比。
5.着手骨干教师梳理
学校组织力量,对工作有热情、有能力、有业绩、有一定理论素养的老师,从师德修养、教学特色、班主任工作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科研成果等进行梳理、总结、提升,从而搭建向高端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借助梳理过程,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课程构建、导控课堂、科研反思、教育创新等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成名成家。通过树典型,以点带面,通过榜样的引领带动一大批教师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与习惯养成。力争有教师进入区教委“骨干教师精品课”“名师教育教学特色展示”行列。
6.成立“教师读书会”和“学术委员会”
支持、鼓励教师养成常态闲暇的读书习惯,通过阅读提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利用“线上线下”组建“教师读书会”交流学习心得,共同研讨所学如何付诸实践,适时结集出版。引领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课堂主阵地的效果、效率与效益上。组建“学术委员会”,不定期研究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学术委员会”是骨干教师梳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者。通过反思性实践,形成学习共同体,逐步构建“书香校园”。
7.关心关爱教师成长
学校既要关心教师的工作与学习,也要关注教师的家庭与身心健康。干部和职员要树立为教育教学以及教师、学生服务的意识,实行坐班制。适时根据发展需要修订“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关注班主任以及全体教职员工本身的心理健康。组织培训提升教师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将审美意识贯穿生活与工作之中,让全体教职工感受美、体验美、践行美,向往美好生活,进而提升精神境界。
鼓励教师把每个学生当成独特、有潜力的人,去发掘个性、去认真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减缓职业倦怠。
争取教委支持,招聘一批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悉心培养,打造后备新生力量,争取形成梯队结构。争取教委支持解决教师子女入学、住房困难等问题。
按照“多劳多得,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适时推进小学安苑与小关校区因整合后的绩效工资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工作。等待时机对初中与高中的绩效工资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七、发展保障——努力建设“和美”校园
(一)基本判断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
教师职业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特别大。重视教师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生命成长;关心帮助教师减压,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教学工作。在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人文关怀是提升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想方设法争取上级支持,建设干净、有文化、有美感的校园,营造和谐、和美的工作氛围,让老师有愉悦的心态开心工作,并享受工作成功与人际和谐的愉悦美。
(二)规划目标
以育人目标为价值取向,坚持以法治校,依据国家法规及上级文件逐步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依托区教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力争校园的净化、美化。通过干部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干部要不断提示自我素养,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学和德育干部要做到每周听评一节课,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和一位老师有工作交流,与一名学生有教育对话,发现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及时表扬,发现工作中的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依靠广大教师及教代会实现民主管理。建立一支“做老实人、说实在话、干实在事”的干部队伍。不遗余力培育“和善、和熙、和谐、和美”的工作氛围,为学生、教师、学校共享发展成果保驾护航。
(三)行动路径
1.改进作风、提升标准、加强管理
改变管理观念,提升工作标准,向高标准要质量,不搞形式主义。面对学校发展中的困难及工作中的难题,干部之间、干群之间应不抱怨、不放弃、不推委、不折腾。管理要“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干部要有为学校发展而努力的历史自觉与现实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心”和“用脑”并举,提高管理效益。参照区教委《校级干部考核办法》,适时推进《中层干部考核办法》。
以党建促发展,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与组织保障作用。干部与党员要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促和谐;在工作中吃苦在前、真抓实干,模范带头。干部要走群众路线,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师生需求,服务师生,民主管理。
党总支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党总支要切实履行“两个责任”;抓实“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及工程、财务的监督,切实遵循中央“八项规定”,确保依法治校,廉洁治校。
2.逐步完善新的管理体系。
构建并逐步完善课程发展(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学生发展(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教师发展(教研处、教研组、备课组、党支部、工会)、行政服务(党总支、办公室、总务处、工会)四条管理主线,并关注细节抓落实,沟通协调并补位,突出发展与服务功能。时机成熟,得到上级许可时考虑调整行政管理设置与布局。
各校区、各处室、各教研组要依据本《发展规划与行动路径》拟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具体办法,并切实推进。
3.优化学校环境与设施
校园的净化与美化。争取获得区教委及相关部门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尽快对小学安苑校区南面(垃圾处理站臭味)与北面(北四环噪音)进行隔臭隔音防护工作;同时,对高中校区南面(垃圾处理站臭味与噪音)进行隔臭隔音防护工作。在校园相对净化的基础上,规划对四个校区以线状、块状进行布局,种植带花带果的乔木(如牡丹、海棠、月季、腊梅)与灌木(如银杏、柿树、玉兰、葡萄等)。绿化与美化校园,建“花园式”学校。
校园信息化网络的更新与改造。争取得到区教委及其下属设备中心、信息中心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对四个校区的校园网、数字化办公系统、网站、教室的多媒体平台、教师用手提电脑等进行更新换代。
完善高水准物理、化学实验室建设。依靠区教委及化工大学,进一步补充物理、化学实验室设备,加大教学应用研究,建成高水准的理化实验室,并使之高效使用。
新建高中部师生饭堂。争取得到区教委及其下属国资中心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对高中校区西侧出租的湘菜馆,租期到期争取收回。将其改造为师生饭堂及“厨艺教室”,解决师生的用餐问题。“厨艺教室”拟作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及劳动基地。
4.提升物业、饭堂工作质量。
与物业、用餐公司共同协商,培训员工、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用餐质量。对四校区饭堂及其快餐公司的卫生、品质检查、督促,共同商议用餐标准并对其检查和定时反馈,确保师生的用餐安全、营养、体面。适时推进初中部(安苑)师生“自助餐”的改革。适时改善小学(安苑、小关校区)教师用餐环境。教师用餐环境的布置要体现“美好工作、美好生活”的主旨,要能反映师生活动和成果的文化内涵。
5.加强工会建设,关心教工生活。
健全教代会制度,发挥教代会作用,促进民主管理。工会及妇委会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和谐校园文化的有益活动。做好老教协工作,关爱离退休教师。适时安排文体活动,活跃并愉悦教师生活。关心慰问因病,怀孕住院教职工,安排好常规体检,困难帮扶工作。尽快建立职工之家、母婴室。聘请专家对教职工进行“提升工作与生活品质”的技能培训。以“和”的理念为指导,尽力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开心工作、快乐生活,让学校成为温馨校园。
6.改进舆论宣传工作。
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加强学校网站、微信、APP、校报、学生广播站、电视台的舆论宣传工作,弘扬正能量。在宣传学校活动、成果的同时,多一些宣传优秀的学生、教师、干部、班级、年级组、教研组的内容。